• We are coming home...

    Rozzy Wu 吳秀菁導演

  • 關於吳秀菁導演

    紀錄片製作、短片創作

    broken image

    Rozzy Wu 吳秀菁

    現任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副教授

    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電影創作碩士MFA

    曾任大葉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專任助理教授、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創作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等職。

    紀錄片代表作品-《回家》

    Coming Home

    • 1998年金穗獎最佳紀錄片
    • 1997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入圍
    • 亞洲紀錄片雙年展入圍
    • 1998年美國Margaret Mead Film &Video Festival 入選
    • 臺灣法務部選為推動修復式正義(Restorative Justice)教材

    紀錄片代表作品-《蘆葦之歌》

    Song of the Reed

    • 國際紀錄片金熊貓獎最具人文關懷獎
    • 國際紀錄片金熊貓獎最佳紀錄長片入圍
    • 國際臺灣女性影展最佳紀錄長片入圍
    • 香港人權影展入選

    電視紀錄片系列

    • 春暉影視《臺灣作家身影 : 楊逵 / 賴和》
    • 公視紀錄片《文學風景 : 幾米 / 陳黎》 《台灣、荷蘭、鄭家軍》 《總統文化獎得主—陳玉峰》

    實驗短片

    《水戲》(A Play In Water) 金穗獎最佳實驗短片、比利時布魯塞爾短片獎入選

    • 《曠野中的耳語》(Whispers In Wilderness)美國密西根女性影展入選
    • 《衝破迷網》(Chat Room)台灣教育部列為九年一貫的影像教材  觀看影片
    • 《糖玻璃》 (Cream Cake )國際宜蘭兒童影展最佳劇情短片入圍
  • 創作歷程

    i can’t move mountains,
    but i can make light. - Paul Angle

  • 媒體專訪

    傷癒的光影

    GOOD TV 好消息電視台

    藉著「蘆葦之歌」,帶下慰安婦生命中最深的原諒與饒恕,在這段傷癒的旅程裡,吳秀菁成為上帝手中的那支筆,帶我們看見悲劇也可以改寫成不同的結局。

    故事別境: 荒唐

    財團法人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TCCDF

     

    我們期待聽到曾經不被理解, 在主流價值中被排擠指責的, 被指稱為「荒唐」的故事。 將時間、空間抽離, 那所謂的「荒唐」是心底深處很單純簡單的想望, 如何勇敢,怎麼倔強, 用別人眼中的「荒唐」,活出自己的輝煌。

  • 紀錄片創作

    Documentaries

    購買DVD

    紀錄片《回家》Coming Home

    1997/台灣/56min/彩色/16mm

    劇情簡介:

    《回家》一片真實紀錄台北「神話故事」KTV縱火案,死刑犯湯銘雄和受害者家屬杜花明之間,竟然成為姐弟的一段幾乎不可能的愛。

    於是不共戴天的仇恨,卻因為一封寬恕的信,燃起了湯銘雄在死牢中的希望,找到一條回家的路。電影工作者吳秀菁、朱淑端因為長期從事監獄教化工作,在得知這個真實感人的故事之後,自行籌款以16釐米紀錄影片的方式來見證犯案人湯銘雄在人世間最後一段歲月。 殊榮紀錄: 1997 金馬獎 最佳紀錄片入圍 1998 金穗獎 最佳紀錄片 1998 入選美國紐約 瑪格麗特米德紀錄片影展 亞洲紀錄片雙年展 台灣唯一入圍紀錄片 第一屆 殺人影展 開幕影片 法務部推薦「修復式正義」教材

     

    媒體報導

    broken image

    紀錄片《蘆葦之歌》Song of the Reed

    2015/台灣/76min/彩色/發行商:絕色國際

    劇情簡介:


    《蘆葦之歌》是一首在山谷裡迴響的歌,低沈而婉約...
    慰安婦的議題,大家並不陌生,但除了「控訴」,還有其他的嗎?

    一個進行了16年的身心照顧工作坊,台灣全島58位慰安婦阿嬤,當時僅存10位。參與工作坊的阿嬤逐年減少,一年三、四次的工作坊,從開始的排拒,接受、到積極地參與,阿嬤們甚至詢問何時再舉辦。

    在工作坊,阿嬤們一次次揭開傷口,釋放內心的憤怒、凝視殘老的身體,修補自我價值。透過活動,體驗青春少女時的自己,無法擁有的滋味,拍婚紗照、穿畢業服,甚至一圓夢想工作。

    還有來自日本的自發性團體,他們長期參與婦女救援基金會舉辦的身心工作坊,兩方互相合作,一起關懷阿嬤的生活現況;片中日本志工探望阿嬤,在阿嬤病塌前,談及生活點滴,真摯的情誼,超越國族的衝突,今人動容。

    相較於世界上熙攘紛擾的樂音,有一段被忽略的歷史,有一群曾在痛苦深淵中的阿嬤們,她們勇敢地面對自己,她們尊貴地被對待,細膩地被陪伴,在生命晚年,有的阿嬤首度公開身份、有的阿嬤找到信仰、也有的阿嬤和自己和好;阿嬤們用堅毅樂觀的態度,她們唱著一首不能被世人遺忘的歌…《Song of Reed》

     

    導演的話:
     

    <蘆葦之歌>是一首在山谷裡迴響的歌,低沈而婉約......
    一切的緣起,來自2010年秋天與婦援會執行長康淑華的一杯咖啡開始......
    「我們只想記錄下阿嬤的晚年」這是唯一想拍紀錄片的理由。
    慰安婦的議題,對我並不陌生......但除了「控訴」,還有其他的嗎?
    居然有一個進行了16年的工作坊,是婦援會裡參與度最高的一個團體......
    讓我產生了第一個興趣。
    「十幾年來,還有一群付出代價關懷阿嬤的日本人,一年好幾次來台灣探訪阿嬤們...... 」
    你是說加害國日本人?這是第二個興趣......

    原本一年的拍攝計劃,變成兩年,短片變成長片......跟學校請了一年的留職停薪,還是拍不完,最後用將近三年的時間,完成這部紀錄片。
    片中出現的六位阿嬤,過世了四位。整個拍攝過程,除了賽跑還是賽跑。
    最錯愕的是大桃阿嬤,預訪那天她中風住院,拍攝第一天,樂意接受訪問的孫子阿明,卻在幾天後意外過世......一週後阿嬤也走了。

    拍攝過程中,非常多的艱難,阿嬤們喜歡工作坊,卻非常不喜歡攝影機。
    工作坊現場一再被要求縮小編制,最後製作團隊僅剩三人。
    阿嬤心情也常反覆不定,身體老化的速度更是不能控制......
    有一次,整個團隊拉到了花蓮,阿嬤卻落跑不知去向......隔天回來,只說「要訪問可以,兩小時後要結束!」

    好幾度在我心中對峙的是:我要影片精彩?還是選擇與阿嬤們的關係?
    最後我選擇了「關係」。
    所以,每一個拍得到的畫面,都是一個神蹟......
    每一個阿嬤生命的轉折,都令人驚歎無比!
    紀錄片攝製小組成了阿嬤近身的見證人,很感謝阿嬤們的接納,
    沒有她們的生命,沒有這部紀錄片。

    相較於世界上熙攘紛擾的樂音,有一段被忽略的歷史,
    有一群曾在痛苦深淵中的阿嬤們,她們勇敢地面對自己,
    她們尊貴地被對待,細膩地被陪伴,
    她們唱著一首不能被世人遺忘的歌......<蘆葦之歌>

     

    媒體報導

  • 回家的故事

    另一種文法

    已經是晚上八點了,桌上還有一堆作業,今天可能要熬夜才改得完。我打開窗深吸了一口氣,寒冷的十二月,真應該躺在暖和的被窩裡!系辦公室的門口突然有個黑影晃進來,直朝我的辦公室走來, 一看竟然是阿全… ...
    想起一段對話,在我教書生涯中,堪稱經典。 「老師啊,祝你生日快樂喔!」 「喔,謝謝….」 「嗯,老師啊,我覺得如果今晚你沒有人陪啊,我應該可以陪你吃個飯!」 …..#*﹪≒ 「歐!不用了,不用了...
    「老師,我們…我們好像走錯方向了…」 「到底是我出國多次還是你?」我感覺怒火已經燒到了頭頂…在中正機場的入境處,我越走越快,根本不想等他。我後悔自己高估自以為是的愛心,結果搞砸了我美好的假期… ...